【水建学院】寻百年岁月忆初心 访红色足迹担使命
来源: 水建学院
作者: 李洁 刘佳佳
发布日期: 2021-05-21
5月13日至15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建学院能源本科生党支部与学校样板党支部、农水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土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将党史学习教育从校园、教室、讲台“搬”到了红色革命圣地延安,组织16名党员代表共同开展“寻百年岁月忆初心 访红色足迹担使命”党史学习教育。
杨家岭:一首抗战歌曲 回首初心
半山腰的一排排窑洞,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他们居住在窄小、简陋的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带领中华儿女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窑洞的斜对面,是1942年建成的中央大礼堂,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就是在杨家岭这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里召开的。党的七大使全党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红色石碑下,党员们唱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历史功绩,表达了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信念和决心。
能源本科生党支部盛凯同志表示:“透过那一方方窑洞可以轻易看出延安时期军队的艰难和困苦,但正是如此,更反衬出我们万众一心的勇气和决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枣园:一次理论学习 锤炼党性
走进林木茂盛的枣园,一棵棵挺拔的枣树晃动着翠绿的叶子,园内的20多孔窑洞安静陈列在眼前。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给这座昔日的枣园涂上了一片庄严的红色。党员们席地而坐,畅谈心扉,捧起了《党员应知应会知识手册》,开始了一次别样的集体政治理论学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从“十四个坚持”到“八个相统一”,张政、盛恺、孙军等同志领着大家一起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理论成果和智慧结晶。
能源本科生党支部袁一芳同志表示:“眼前简陋朴素的陈设使我动容,革命先辈们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在这一方破旧的桌子上书写革命奇迹,描绘新中国蓝图,对革命先辈们也更是敬佩。此次学习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返校后的行动转变。”
南泥湾:一堂红色党课 精神洗礼
“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作为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和中国军民融合的先行地,南泥湾孕育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13.8米高的党徽屹立在南泥湾党徽广场的中心,屹立在延安红色沃土之上,更屹立于在场每一位学生党员的心中。
在南泥湾延安炮兵学校旧址的草地上,战玉燕同志为大家讲授了党课《惟愿苍生俱饱暖》。她结合自身对延安精神的体悟,畅谈过去的开荒拓土、当下的脱贫攻坚、今后的美好生活,用一组又一组精确的数字对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变化做出一次又一次鲜明的对比,同时,她坚信:中国共产党将会领导人民走向更大的光明,而这份光明里一定会一份自己的力量。
讲授完党课,党员们诵读起了《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侄儿虽为革命牺牲,但是他的血没有白留》等红色家书,让革命精神深深烙入了每一名党员的心底。
土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胡鑫芸感慨道:“真正来到这里,我才明白课本上的‘艰苦’二字不是这么简单,农村包围城市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这里艰苦的条件,也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刻录进了我们的党性里。”
王家坪:一句入党誓言 终身铭记
“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3.5万多件文物,5500多张照片,1.2万余册图书资料陈列在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主要展示的是1935年至1948年的13年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直到最后解放战争胜利的光辉历程。
在纪念馆旁的王家坪革命旧址里,一面鲜红的“党旗墙”和“誓词墙”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看着庄严的党旗和熟悉的誓词,全体党员停下脚步,举起右拳,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一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让党员们在党旗下接受了心灵的净化和洗礼,在红色遗迹上许下了对党的终身诺言,进一步铭记了初心使命,坚定了理想信念。
农水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王锐同志表示:“昨天终将过去,但历史永远不曾被忘记;胜利迟早会来临,但每一束曙光都是由万千双血手从黑夜中拽出来的。因此,我们应当铭记。”
此次红色足迹岁月寻访活动让理论学习、红色党课、红色歌曲等走出了绿色的校园,走进了红色的沃土,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发挥榜样的作用,勇挑时代的重任。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